本報訊(記者王雨)近年來,延吉市持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各項工作主線,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在形上更用心、有感上更用情、有效上更用力,推動各族干部群眾,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進新時代延吉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截至2024年,延吉市北山街道“鄰居節”已經連續舉辦了19屆,成為了街區乃至全市眾人皆知的文化品牌。每年的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各類傳統民俗趣味游戲輪番上演,讓各族鄰里間放下了拘謹,增強了默契。各族居民以廚會友、以美食為媒,每家每戶帶著拿手菜圍坐在一起,呈現了美食聚集的盛會,搭建了各族居民溝通的橋梁。
像這樣各族群眾多姿多彩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美景象,近年來在延吉市的大街小巷紛紛上演。延吉市以機制“融魂”、以文化“融心”、以發展“融志”、以共建“融情”、以法治“融力”,匯聚奮進合力,提升服務效能,促進民族團結“一路生花”。
出臺《延吉市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延吉市關于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的實施方案》、加快完善“五個納入”工作機制,持續健全市委巡察機構與市委統戰部協作配合機制……延吉市壓緊壓實各級責任,構建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協調、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人,用中華現代文明塑造人。延吉市不斷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依托研學中心、旅游促“三交”基地、互嵌式社區等83個陣地,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貼近群眾的宣講,持續培育“紅石榴”宣講團特色品牌;升級創編2025年版《四季如歌》,持續擦亮“非遺之聲”音樂會、《印象延吉》等文旅品牌,不斷擴大旅游文化供給,讓各族游客體驗民俗文化;強化延吉邊務督辦公署舊址、延邊邊墻延吉清茶館段本體保護,使文化遺產成為培育中華文化認同的源頭活水。
為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延吉市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加大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等企業培育力度,推動形成龍頭企業帶動明顯、中堅力量堅強有力、中小企業活力充沛的良好局面;扎實做好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群眾的“操心事”,精心辦好供暖、出行等群眾的“身邊事”,高效推進教師交流輪崗、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等各項工作;緊扣綠美延吉“三年大變樣”的目標,縱深推進綠化提升、城市更新,讓各族群眾共享高品質生活。
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延吉市堅持提升和打造教育實踐陣地,更好地服務各族群眾。在推動42個互嵌式社區全域提檔升級的同時,重點提升6個互嵌式社區典型樣板,在氛圍營造、載體設計、服務延展等方面做精做細做實;今年內新建2個研學中心、5所先行學校、2個旅游促“三交”基地,根據各陣地不同的功能精心設計開發沉浸式、交互式體驗項目,廣泛組織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依托北山街道丹英社區、朝陽川太興紅色小鎮等點位,打造“民族團結+文旅融合”現場教學精品路線,吸引更多域外干部群眾走進延吉,見證石榴花開情相融的生動場景。
此外,為增強各族群眾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著力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延吉市持續夯實法治基礎,提升“法治延吉”“平安延吉”建設成果,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