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張雷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載譽歸來,張雷說:“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褒獎,更是對公司聚焦推動中國商業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充分肯定。”
浩瀚宇宙里,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星座光彩熠熠。11年來,張雷與科研團隊一同迎難而上,一往無前,為星座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早上6點30分到崗,是張雷堅持多年的習慣。作為公司衛星型號總設計師,他是整個“吉林一號”星座寬幅系列衛星的“大管家”,要對衛星研制過程全面負責,包括衛星的論證、設計、測試、實驗等;衛星發射入軌后,還要指導團隊維護其運行,以及提供數據服務等。
張雷的航天夢是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起步的。2005年,長春光機所立項“一彈一星大口徑大光柵”重大創新課題,并從在讀研究生中選拔首批課題組成員。經過嚴格考核,張雷成功入選。
自此,他一頭扎進新型遙感衛星和光學載荷的研制工作中。
面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的巨大挑戰,他查閱大量資料,向專家請教學習,刻苦鉆研技術,憑借著一股沖勁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很快成長為團隊骨干成員。
2014年12月,長光衛星公司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家全產業鏈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張雷懷揣著對航天事業的執著追求,與公司一道開啟新征程。
如今,在公司一樓展廳,“吉林一號”一箭四星模型靜靜陳列,寄托著整個團隊最初的熱血和堅守。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自己研制并發射衛星,當時在國內外看來都極富挑戰性。張雷和團隊中的科研人員一步一個腳印,朝著目標堅定前行。
在“吉林一號”光學A星工程中,他們攻克了星載一體化技術,大幅提高了有效載荷比,衛星在656公里軌道上實現對地分辨率優于0.72米,幅寬大于11.6公里,重量卻僅有420公斤,而當時同等性能的衛星重量動輒1噸以上……
2015年10月,“吉林一號”一箭四星成功發射,拉開中國商業航天大幕。“這是公司的轉折點,也是我個人人生的新起點。”張雷說。
2016年,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新任務又落在張雷肩頭——研制超大寬幅光學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的相機復雜度、衛星穩定度、數據處理難度隨幅寬和分辨率指數級增加;此外,所需的進口器件價格昂貴,供應鏈難以保障……最初的研發工作困難重重。
“只有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沖破枷鎖,研制出我們自己的寬幅遙感衛星。”秉持這樣的信念,張雷帶領團隊進行技術創新和系統論證,每天早出晚歸,經常工作到深夜。
上萬次仿真優化設計,千余次桌面聯調測試,幾百次地面試驗……他們突破了超大幅寬亞米級自主可控空間相機、大型高穩定一體化光學衛星、超大幅寬高質量數據生產與服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20年1月,“吉林一號”寬幅01星成功發射并在軌應用,這也是國際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
在實現衛星高性能指標的同時,為了兼顧其批產屬性,快速增加在軌數量,跨越式提升遙感信息獲取能力,張雷又扛起寬幅02系列衛星總工程師的擔子。
他帶領光學、光機、光電、控制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開展協同創新,使“吉林一號”寬幅02星圖像分辨率達到0.5米,幅寬達到150公里,重量僅約230公斤,是國際上首顆自由曲面離軸四反超大幅寬高分辨遙感衛星。
截至目前,張雷主持研制的寬幅系列衛星已在軌部署10顆,完成7.9萬次拍攝任務,獲取亞米級高分辨影像46億平方公里。基于獲取的影像,長光衛星研制了世界首個高清全球年度一張圖,為遙感數據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
錨定商業航天目標,張雷帶領團隊深耕技術體系建設,成功實現了光學載荷由研發到批量化生產的轉變。他們研發的第三代光學載荷不僅性能優越,而且重量僅有5.8公斤。該型號相機首次投產即批量化生產32臺,并在2023年6月以一箭41星的方式同步發射,刷新我國航天發射紀錄,極大加快了遙感衛星星座組網速度。
張雷深知,人才是公司創新發展的不竭源泉。多年來,他積極開展團隊建設,打造了一支由百余名高學歷人才組成的專業技術隊伍,成為我省衛星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的核心力量。
“我今年43歲,黨齡22年。在科研工作中,我時時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和使命。未來,我會帶領團隊繼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我省新興產業及國家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張雷說。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徐慕旗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