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省委書記黃強在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上講,要著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厚植歷史文化情懷,精心守護吉林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要切實增強保護意識。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省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9200多處文物遍布各地。有些文物保存得很好,有些文物損毀嚴重,甚至已經蕩然無存。文物被損毀,遺產被破壞,是文化的悲劇。究其原因,是部分地方領導干部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責任意識薄弱,對歷史、文化、自然缺少應有的敬畏之心。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文化遺產,強化本體保護,保留歷史原貌,維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結合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全省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理、摸清家底。
要進一步匡正政績觀。不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說明政績觀出現了偏差。要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把保護放在首位,以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準則,決不能假借發展之名搞大拆大建,干“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的蠢事。要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對文化遺跡“修舊如舊”,保留原貌神韻,為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活化歷史場景奠定堅實基礎。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科學統籌老城區保護更新和新城區開發建設,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既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要精心呵護古樹名木,為歷史變遷留下“活文物”“活化石”“活檔案”。要加大督察力度,強化監督執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
要下功夫做好活化利用和傳承。對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文化遺產不是“搖錢樹”,更不是“絆腳石”。要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探索更多文化遺產利用途徑,積極培育“文化遺產+”新業態,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辦好各類博物館、展覽館,多從政治視角審示、從專業角度規范,把準展陳主題,厘清歷史迷思,強化正向引導。要積極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升傳承活力,讓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瑰寶代代相傳。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時平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