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其才,則百事俱舉。
在廣袤的東北黑土地上,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以“聚才、育才、用才”為翼,打造了一支集黑土地保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多層次、跨領域人才“雁陣”隊伍。
成立人才工作領導組,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設立創新工程人才基金,組建105個研究團隊……省農科院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為人才成長提供平臺和環境。近日,記者走進這里,探訪了三位走出不同成長軌跡的科研工作者,從他們的故事中解碼農業科研機構人才建設的“樣本”。
“頭雁”領航
吸引更多青年科研人才歸國返鄉
在省農科院人工氣候室,玉米、大豆被一盆盆整齊擺放在架子上,遍布室內的通氣孔源源不斷地將低溫冷氣輸送至此。
燈光下,農產品安全生產研究團隊首席曹鐵華正在觀察記錄低溫模擬實驗下的作物狀態:“我們通過精準控制溫度曲線,模擬作物在出苗期間遭遇低溫冷害的情況,做出應對措施。”
2008年,曹鐵華自日本千葉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被省農科院科研項目及住房“雙保障”政策吸引回到家鄉,從事農產品安全生產和農業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研究。
“農科院種質資源豐富,科研條件完善,更重要的是,這里能讓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扎根黑土地。”曹鐵華有感而發。歸國后,他先后主持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17項,發表學術論文31篇,獲得省級獎項4項。如今,曹鐵華帶領團隊建成國家級平臺項目,在玉米抗低溫凍害領域取得突破,研發成果助力吉林玉米防災減災。
“戰略科學家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搭建讓‘群雁’齊飛的舞臺。”在曹鐵華看來,省農科院近年來科技成果呈現“井噴”、成果轉化率逐年提升,關鍵在于吸引青年科研人才歸國留吉并獨立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
“院里成立人才工作領導組、設立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出臺20余項人才政策、辦法,對高層次人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不僅用待遇留人,更用事業平臺凝聚人心。”曹鐵華表示,在他的團隊中,青年人才都有各自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吉林省重大項目等,激勵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科技任務的攻關中。
“強雁”展翼
打造人才向往之地
春日松原,冰雪消融殆盡,休養一冬的黑土地逐漸“復蘇”。在松原油田附近的試驗田間,農田生態與環境團隊副研究員李濤正在檢測土壤微生物活性。
2021年,這位在日本工作的山西女博士,選擇帶著石油污染農用地聯合修復技術歸國。家鄉的科研院所、河南的高等院校,包括吉林省農科院都向她拋出橄欖枝,但李濤的選擇令親友不解:為何來到舉目無親的吉林?
“這里的人才政策太‘香’了!”李濤掰著手指細數:住房保障、職稱待遇、博士后導師對接、項目啟動基金……更令她觸動的是省農科院的“以情留人”。
“確定我有回國意愿后,院人才專員就積極與我對接‘幫辦’,針對我關心的子女入學、職稱評聘、醫療保健、周轉房等具體問題提供便利條件,通過視頻連線詳細介紹吉林省的引才政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優青的申報事項以及省農科院的引才留才政策。”李濤說,在后續的項目申請和填報過程中,無論多晚都能收到答疑與幫助,這不僅讓她感受到了省農科人的熱情與敬業,也體現省農科院對人才的重視。正是這種信任和真誠,使李濤在省農科院工作的意愿越扎越深。
在農科院“創新工程”啟動資金支持下,李濤將在海外學習工作經驗與吉林黑土地保護實際問題相結合,運用微生物修復技術應用于對油田污染的治理。“我們在松原地區取樣測試時,一位農民老伯前來咨詢,盡管他嘗試更換種子、品種、栽培技術等多種方法,但他家的產量還是比不過別人。”李濤說,經檢測發現,是土壤被石油污染導致減產。在團隊以化學和微生物修復劑等一系列措施后,這片黑土地重新煥發生機,也以點帶面解決了當地其他農民的污染問題。這讓李濤感到無比欣喜,她的科研成果,造福一方土地,實現了科研人的價值。
“目前,我在院里的幫助下,正在積極申請專利,并開始聯系企業進行成果轉化。”李濤表示,省農科院使她的技術得以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
“雛雁”成長
薪火傳承扎根黑土
“農業科研不能急功近利,黑土地保護需要幾代人的堅守。”作物耕作團隊首席鄭金玉指著1983年啟動的長期耕作定位試驗田對年輕成員說。
這位在省農科院工作26年的團隊帶頭人,從本科畢業便隨當時的團隊首席——劉武仁等老一輩科學家深耕黑土地,如今手握“接力棒”,承擔起國家農業環境公主嶺觀測實驗站的重任。
在省農科院“傳幫帶”人才培養格局下,鄭金玉常年帶著年輕人下到田間地頭,開展生產實踐與技術指導。“農業研究是為生產服務的,農業科學家一定要面向所在區域的產業,站在全面的角度,形成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鄭金玉表示,他的團隊長期在鄉村田野間奔波調研,這與劉武仁等前輩一樣,讓年輕人深入了解地方農業生產的模式,直接面對農民的需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
看著試驗田里忙碌的“90后”們,鄭金玉滿眼欣慰。“現在,我們團隊的研究生和青年博士越來越多,農科院也與吉林農業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夯實科研基礎。”鄭金玉說。
省農科院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留下來,搭建起了“優才”大舞臺。
近年來,省農科院通過大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承擔了26個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五,創新實力顯著增強,創新人才急速聚集,創新活力全面激發,創新成果持續涌現,人才優勢正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年輕才俊的鋒芒初露到領軍任務的砥柱中流,從實驗室里的晨光熹微到成果轉化的燈火通明……我們相信,省農科院不斷埋下的人才種子定會綻放出最璀璨的智慧之光。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鄭玉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