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白山松水間,塔吊林立,機械轟鳴,建設交響曲響徹黑土地。
今年一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8%,高于全國9.6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9.3%,比去年全年加快7.2個百分點。這一亮眼數據,不僅勾勒出吉林經濟穩中向好的曲線,更折射出投資結構優化與重大項目建設的深層變革。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
在松花江畔,吉化120萬噸乙烯項目正沖刺投產節點。這個總投資超300億元的“減油增化”標志性工程,建成后年產值將突破200億元,帶動下游形成千億級化工產業鏈;
吉林化纖年產40萬噸原絲、碳絲、復材的全產業鏈項目正在加速建設,預計在2026年建成投產后,將新增銷售額233億元,進一步擴大吉林碳纖維產品市場占有率。
戰略新興產業“新芽成大樹”——
在白城市通榆縣,華能通榆長龍山20萬千瓦風電項目現場,32臺風機已完成吊裝,項目進入設施設備調試階段,將于近日并網發電。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5.5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53萬噸;
在位于吉林通化陸港經濟開發區的吉林龍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兼具多種功能、可搭載各類裝備的工業無人機展示著“低空經濟”的廣闊前景。企業總經理石艦文介紹:“一期投產后年產無人機500架,可實現年產值1.36億元。二期、三期全部投產后,年產量可達5000架,預計年產值14億元。”
翻開一季度投資結構成績單,產業投資增長24.4%,占全部投資比重達到62.6%,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核心引擎。這背后,是吉林的“投資引力”加速釋放,以及全力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抉擇。
在產業投資數據中,“民間投資增長3.1%”更加引人關注。這一數據高于全國2.7個百分點,代表著眾多民營企業掏出“真金白銀”,選擇吉林、投資吉林、信賴吉林,是市場信心的直觀體現——
遼源格致高端汽車模具生產基地的智能生產線已進入設備調試,這個民企投資20億元的項目,將填補東北新能源汽車模具領域空白;
通化安睿特生物制藥重組人白蛋白項目試生產在即,其自主研發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達產后年產能將占全球市場三成。
投資活力持續激發,開啟了席卷全省的“項目之春”。
一季度,在春季項目開復工活動的帶動下,實施億元以上重大項目600個以上,其中新開工項目數量同比增長29%,全年投資計劃完成率達到8.5%,快于去年同期1.2個百分點,全省重大項目呈現開工早、建設快的良好態勢,有力支撐全省投資快速增長。
吉林市春季集中開復工項目124個,總投資達858億元,涵蓋化工、新材料、清潔能源、電子信息等領域;
四平市春季集中開復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49個,其中1億元以上項目31個、10億元以上項目6個,涵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等多個領域;
遼源市5000萬元以上項目已有54個實現開復工,總投資達232億元,引領當地新能源、新文旅、新裝備產業發展戰略順利實施。
放眼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呈千帆競發之勢。一大批發展前景廣闊的重大項目,猶如一粒粒種子破土而出,源源不斷地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項目之春”的加速度,背后還有著一系列機制創新構筑系統支撐。重構省項目管理中心,構建全生命周期項目管理體系,建立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的工作機制……這種項目管理的“吉林模式”帶來的高效率在資金保障中得到體現——100億元專項債券發行進度較去年快2個月,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資金100億元以上,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站在首季“開門紅”的新起點,吉林正以戰略眼光謀劃長遠,錨定全年5%投資增長目標,聚焦重大項目謀劃儲備、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接續開展夏季、秋季項目集中開工活動,推動更多項目從“紙面上”落到“地面上”,以高質量項目、高效益投資構筑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
春潮澎湃處,揚帆奮進時。從傳統產業蝶變到新興產業崛起,從重大項目攻堅到體制機制創新,吉林正以高質量投資書寫全面振興新答卷。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每個跳動的數據、每臺運轉的機器、每位忙碌的建設者,都在共同譜寫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突破的壯美樂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華泰來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