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共青團中央對第29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進行表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主任李煒榮獲第29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這位1989年出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追光者”的姿態,在光子學領域突破國際前沿技術,用科研成果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核心技術不是等來的,是拼出來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對國家囑托的回應。”說這話時,李煒的目光堅定如炬。
2011年,李煒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懷揣對光學的熱愛出國深造。在國外大學的實驗室里,他日夜鉆研,逐漸嶄露頭角。盡管國外高校拋出橄欖枝,他卻始終堅定回國信念:“為國家科技發展建設出力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再多物質條件都無法替代的。”2020年底,他放棄優渥待遇,毅然加入長春光機所,組建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
回國后,李煒帶領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聚焦熱輻射的光子學特性調控前沿研究。疫情期間,正值科研攻關關鍵階段,面臨眾多實驗任務無法如期進行,他和幾個骨干、研究生留守在實驗室。面對關鍵實驗裝置無法送達,他們充分利用實驗室留存的元器件,自己動手搭建。白天開展實驗,夜晚分析數據,不分晝夜開展攻關。“那時雖然條件艱苦,但我的學生都說他們鍛煉出了新本領、開發出了新技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他回憶說。2024年,團隊成果相繼在《自然》《科學》上發表,實現了在熱輻射光子調控以及信息感知方面的重大突破,被基金委、新華社、《光明日報》、《自然·光子學》、《自然·能源》等國內外權威機構和媒體報道,并入選“中國光學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這些成果證明,中國青年科學家完全有能力站在世界科研最前沿。”李煒的言語中透著不服輸的拼搏精神。
“我們的目標不是發論文,而是要讓成果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正是有了之前的原創性理論儲備和技術支撐,李煒帶領團隊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光子和熱輻射器件,解決了航天載荷在雜散光抑制、保溫、加熱效率等方面的關鍵難題,應用于國家重大光學載荷,推動了航天器熱管理技術,打通了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過去幾年,李煒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系列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在35歲入選了美國光學學會會士。科研的薪火要靠一代代人傳遞。他牽頭組建了吉林省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實驗室,先后從伊利諾伊大學、東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引進多名骨干,組建了一支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創新人才和優秀外籍人才的交叉學科團隊。與國內外的頂尖科研機構及學者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他指導的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上發表論文,并榮獲中國光學學會科技創新獎一等獎、王大珩光學獎等榮譽。
李煒用青春詮釋了“光”的意義:既是探索科學極限的執著,更是照亮報國之路的初心。他說:“我們將扎根這片熱土,為祖國科研事業發光發熱。”
在這條“追光”路上,李煒與他的團隊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在科技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王超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